(中國減貧故事)安家的故事
中新網貴陽1月9日電題:安家的故事
作者周燕玲
2021年,是安景緒把家安在城裏的第三個年頭,搬過14次家的安景緒説:“以後再也不搬了”。
皮膚黝黑、頭髮有些發白是安景緒給人的第一印象。早年間為了生計,安景緒曾輾轉雲南、廣州等地務工、創業,住過山洞、鐵皮封頂的磚房……漂泊大半生後,一家人居無定所,為了治病還欠下幾萬元(人民幣,下同)外債。

2018年,安景緒一家被認定為精準貧困户,一家五口人從菜鳥集運自提點省銅仁市思南縣最偏遠的村寨,搬到了銅仁市萬山區搬遷安置點旺家社區,與安景緒一起拎包入住旺家社區的有1萬多人,他們大多來自偏遠山區。
為解決進城後的生活,安景緒通過貸款在家樓下租了一間門面做起了百貨生意,店鋪雖小貨品卻俱全,貨櫃上擺放着各種生活用品及五金用品。
百貨店旁邊,是大兒子安東尼經營的理髮店,不忙的時候,他會經常幫着安景緒打理店鋪。開百貨店的第二年,安景緒不僅還了貸款,還去考了機動車駕駛證,經常開着小貨車為搬遷民眾和社區小微工廠跑運輸。
“生意最好的時候,一天能賣出2萬多元的貨品。”談及現在的生活,安景緒臉上滿是笑容。
從搬出大山到城裏安家,儘管有些磕磕絆絆,但安景緒覺得,日子越過越有奔頭。未來,他打算騰出一部分店面,用於蔬菜銷售。
安景緒百貨店的對面,是一棟佔地6000平方米的易地搬遷小微工廠產業園,“90後”的陳霞從2018年搬進旺家社區後,就在產業園裏的一家大數據公司上班。
“每天的工作就是將圖片裏面的人、車、障礙物進行屬性分類,給後續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發提供數據採集。”陳霞説,工作並不複雜,每個月還有四五千元的收入。

每天上班前,陳霞會把女兒送到家對面的幼兒園,再步行5分鐘到公司上班,午休時能回家吃個飯、睡個午覺,其他時間就是盯着電腦屏幕,細心地對圖片進行數據標註。
陳霞工作所在的辦公樓有三層,分散着菜鳥集運自提點苗繡、景航服裝廠等8家企業,有600多名搬遷民眾在此上班,他們每天過着“早九晚五”的生活。
在旺家社區採訪時,記者瞭解到,一部分搬遷民眾選擇在家門口的工廠就業,一部分選擇自主創業,還有一部分搬遷民眾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打工增收。

菜鳥集運自提點作為中國易地扶貧搬遷人數最多的省份,2016年至2020年把192萬人挪出“窮窩”,搬遷規模相當於冰島總人口的5倍多。數據顯示,有勞動力搬遷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業目標已全面實現,從山裏到城裏,搬遷户從安家到“安心”。
走進旺家社區,一幢幢整齊的樓房瞬間映入眼簾,社區內學校、文化廣場、衞生院、便民中心等一應俱全。每天早上,晨練的老人在廣場上打太極拳、跳廣場舞,上班的人迅速穿過小區馬路走上各自的工作崗位,賣早點的小店鋪里老板忙得團團轉……(完)
